在美國的100多座國家公墓中,阿靈頓國家公墓最為有名。它佔地612英畝,23萬餘人的骸骨葬於此地。這些人大都是執行公務的犧牲者、20年軍齡或軍功持有者以及他們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。
  阿靈頓大廈的主人
  阿靈頓大廈由白色的大理石建造,6根雪白石柱頂著鈍三角形鑲黃邊的屋頂,和華盛頓的政府大廈一樣是新希臘式的結構,它使人想起其主人——華盛頓總統的繼子約翰的孫女婿羅伯特·李將軍的一段令人唏噓的故事。
  1861年4月21日夜,李將軍將自己關在臥房中,太太則在客廳靜待,只聽到丈夫一夜逡巡的腳步聲,臥房的窗口正對著華府,華府正有崇高的使命等待他。德高望重的75歲的老將軍司各特向林肯總統建議,由李將軍指揮聯邦軍隊,林肯接受了。當時李將軍的家鄉弗吉尼亞州剛剛退出了聯邦。
  4月22日凌晨,他臉色蒼白地走下樓梯,手持3封信。一封給國防部長:他辭去聯邦軍隊職務。一封給他敬重的司各特將軍:「我將永遠記取對你的感激,直到我的墳墓。」同時解釋了他無法在南北的對峙中保持中立。他說他聽到了「職責」的召喚:「『職責』是我們語言中最高貴的詞,你要盡責,不能多一分,更不能少一分。」這段名言現在就鐫刻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的廊柱上。第三封信給他的姐姐:「我無法舉手來反對我的親友,我的家園,因此我辭去了軍職。我真誠地希望:除非為了保衛我的弗吉尼亞州,我將永遠不必拔出我的劍。」他南下至弗吉尼亞州首府裡奇蒙,被任命為少將,統帥弗吉尼亞州的軍隊。從此作為南軍統帥的李將軍再也沒有回過阿靈頓大廈。
  1863年6月15日,北軍從阿靈頓莊園劃出200英畝做國家公墓。當內戰結束時,16000具屍體在南軍總司令李將軍太太的玫瑰園的四周找到長眠的所在,以後又將在麻省犧牲的2111名無名士兵遷葬於此。後來當最高法院判定聯邦政府向李將軍後裔賠償15萬美元時,後裔也只好放棄在阿靈頓的居住權。秋風蕭瑟,月華如水,誰還敢與孤魂野鬼為伍?1925年,阿靈頓大廈改稱為李將軍紀念堂。如今那座紀念大橋一頭連接李將軍紀念堂,一頭連接林肯紀念堂,象徵著南北永久的和諧。李將軍的信念、人格和軍事天才,曾贏得南北雙方的讚歎。假如當初他接受林肯的任命,南北戰爭的歷史也許就要重寫,雖然他未必後悔當初的決定,但作為敗將他一定愧對南方的父老。
  美國首都的設計師
  朗方(1754~1825)——首都華盛頓的設計者。他的墓碑是一張6根石柱支撐的桌子,由純白大理石雕成。他生於巴黎,曾在皇家美術學院學習。1776年來美國參加獨立戰爭,戰後被華盛頓任命為總設計師,負責波多馬克河畔100平方英里的首都的設計。他的設計有歐洲的色彩,更有自己的獨創性。白宮和國會之間的林蔭道似乎是巴黎香榭麗捨田園大道的翻版。他宣稱:「我設計的不是13個州的,而是50個州的首都。」他脾氣太直,一定要別人的私宅為他設計的林蔭道讓路,結果得罪了達官貴人不算,還同總統發生了頂撞。他終於被華盛頓解雇。解雇後,他又嘮嘮叨叨要討還公道:他說設計的勞務費應為9.5萬美元,國會只給他3800美元。他客死在朋友的莊園。1909年,華府決定對其墓進行遷葬,並以全套軍禮安葬了朗方;1911年立桌形的紀念碑,桌面上刻有當年的藍圖,白宮和國會正是建在他指定的位置。碑石上還有一行字:「工程師——藝術家——軍人。」
  死於暗殺的肯尼迪兄弟
  從阿靈頓大廈沿著山坡往下走100米,就是肯尼迪墓。1963年11月11日他就順著這山坡往下走,四周莊嚴沉靜的美攫住他的心。他不由得歎道:「我願意永遠留在這兒。」沒有人會想到這竟然是他對身後事的交代。46歲的總統也絕不會想到12天之後就會如願。如今他就躺在這兒,同他的太太傑奎琳和夭折的小兒子。1963年11月22日,槍聲響起,約翰·肯尼迪倒在太太的懷裡。11月25日,阿靈頓國家公墓舉行國葬,星條旗覆蓋棺木,鳴21響禮炮,步槍齊發,軍樂奏響,傑奎琳蒙著黑紗,手拉一雙兒女,其步子踩在觀眾的心上。當天一名英國女記者發回電報:「傑奎琳給了這個國家所缺乏的——莊重。」
  30年後,報刊上還常見傑奎琳的近照,依然是明亮的眼睛,挺拔的身段,親切的微笑。不由使人想起另一位寡婦:「兇手」奧斯華的俄國太太瑪麗娜。這兩位寡婦從未謀面,兩人大概永遠也無法洞悉各自丈夫的死因——美國歷史的一個黑洞。
  羅伯特·肯尼迪的墓離他哥哥的墓只有數步之遙,墓石上是羅伯特的姓名和生卒年1925~1968年,墓石的上方是一個白色的十字架,此外一無所有。他18歲當海軍,35歲當司法部長,39歲當選參議員,43歲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,他可能成為繼他的兄長後美國歷史上又一位最年輕的總統。哥哥走了,他陪嫂子扶柩送葬,並常常獨自來到約翰的墓前,將一枝白色的康乃馨放在墓石上,跪下祈禱。1968年6月5日午夜,在洛杉磯國家旅館,一名大漢舉槍對準他的頭部開了4槍。他留下了8個孩子和一個懷著身孕的妻子。兇手被當場拿獲,是約旦出生的一個巴勒斯坦人。問他作案的動機,他說反對美、以的勾結。他被判處死刑,後改無期徒刑。儘管1995年出版的新書《謀刺羅伯特·肯尼迪——對其動機、手段和機遇的調查》斷定這是有意謀刺、單獨行動,似乎還是沒有解釋1993年《時代》雜誌提出的疑點:兇手用槍至多裝8顆子彈,但在現場發現12~13顆彈頭;陪同兇手到現場的還有一位女士,兇手說是替他看小孩的人,但是她神秘地消失了。羅伯特的死因至今還籠罩在疑問的陰影中。
  對無名士兵的國葬
  高高的台階通往一個平台,平台上的大理石棺上刻著一行字:「這兒安睡在榮耀中的是一名美國士兵,他的名字只有上帝知道。」石棺前軍人正在換崗,藍上裝,白手套,上刺刀的步槍,筆挺的身子,筆直的眼光,由白棺前行21步,轉身向石棺行注目禮21秒;再行進21步,再轉身行21秒的注目禮,如此重複,不差毫釐。21步和21秒,同禮炮的21響一樣是軍隊最高的致敬。哨兵都是第三步兵師的精華,俗稱「老虎隊」,選人、訓練極嚴,從制服的穿戴到持槍動作的規範,從21步的計數到守夜的規矩,最後還有300個問題的筆試,從軍隊史考到阿靈頓國家公墓的傳統。合格者才能得到胸章,服務12個月,胸章歸己,據說一共只有400人得到這項殊榮。
  1921年美國從在法國的美軍公墓起出4具棺木,11月11日,將棺木從國會經白宮送往阿靈頓國家公墓。由總統頒發的最高勳章安放在棺上。排槍齊放,吹響著名的taps(熄燈號)。1958年以類似的程序安葬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的無名士兵。1984年為一名越戰的無名士兵舉行國葬,當時的總統裡根有一段獨白:「當他還是一個孩子時,他在城鎮的街上戲耍,還是在農莊當父親的小幫手?他有孩子嗎?他急切想回到妻子的身旁去嗎?這些我們永遠不會知道。」
  墨非——美軍士兵的驕傲
  在一片星羅棋布一式規格的墓石群中,你無法辨認出他的墓石。墨非1924年生於得克薩斯州,生就一張生動的娃娃臉,個子較矮,約1.6米,當兵誰也不要,最後陸軍收了他,編入第三師開往北非、意大利、法國、德國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,他度過了400個晝夜,得到33枚獎章,成為整個大戰期間得獎最多的美軍士兵。1945年1月26日在法國戰場,他一個人躲在燃燒的坦克中擊退德軍6輛坦克和250人的三面圍攻,斃敵50人。戰後他將戰爭的經歷寫成自傳《地獄歸來》,語言質樸,沒有自我吹噓,只有對戰爭的真實描寫:「一個年輕的德國兵,還不到20歲,坐在地上,眼睛裡充滿不可言喻的恐懼。我正要給他一槍,突然我留意到,他的下巴給削掉了一半,半張嘴在咕噥著,一動血就從切斷的動脈湧出來。我什麼忙也幫不了,除了給他一槍,結束他的痛苦。我端起槍,但我無法扣動扳機,他的直勾勾的眼睛佈滿了死亡的陰雲,還在呼喊生命。」他自己也始終未能擺脫戰爭的恐怖,一直到死,他只有在枕頭下放一把手槍才能安睡。戰後他把好萊塢當做他人生的舞台,拍了40部影片,從西部片拍到戰爭片。他有空還寫詩、寫歌,最有名的詩是《百葉窗和板條》。1971年5月28日因飛機失事,墨非結束了傳奇的一生。
  阿靈頓公墓隱含了許多顯赫的個人身世,它使後人從前人的故事中,將學到更多的東西。
 

Title :阿靈頓公墓的喧囂與寂靜
Author :辛荊
Provenance :看世界